環境要聞
踐行“三庫+碳庫”重要理念 寧德打造綠色發展新樣本
發布時間:2024-07-29 來源:東南網記者 陳楠 葉伏國
東南網7月29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 葉伏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把振興林業擺在閩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地位,前瞻性地提出了“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重要理念。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又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重要理念35 周年。作為“三庫+碳庫”綠色生態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35年來,寧德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造“三庫+碳庫”生態理念示范區,在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生態協同共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提質增綠,涵養“水庫”
寧德林業用地面積91.9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68.46%),森林覆蓋率69.98%,森林蓄積量5968.69萬立方米,居全省沿海設區市第一,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連續三年入榜“中國綠都”。
山多并不一定意味著樹多,八閩大地也曾遍布荒山野嶺。1988年,寧德森林覆蓋率僅為40.2%,森林蓄積量只有121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的持續提升,得益于幾代人植樹造林的久久為功。
“山上栽滿樹,等于修水庫。只有通過植樹造林,做大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林分質量,才能增綠提質‘水庫’。”寧德市林業局從事營造林工作37年的李建春高級工程師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德市厚植綠色家底,構建“綠色水庫”,通過科學安排綠化用地、合理選擇樹種草種等,植樹造林面積212.02萬畝,森林蓄積量從3010.71萬立方米增加至5968.69萬立方米。
山高林密的綠色屏障防住了水土、涵養了水源、凈化了水質。寧德市通過實施“江河流域生態林工程”等,順利助推國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級重點治理項目工程等建設,2023年,全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9.39萬畝,重點流域優良水質、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周寧縣成為寧德市首個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在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曾經這里林業發展滯后,由于貧窮,村民紛紛上山砍樹賣錢,山上大面積樹木被砍伐。此后20多年里,村里地質災害頻發,村民生活困難。
為了改變生態惡化與深度貧困,村民黃振芳和黃傳融通過承包田地種植雜交水稻、開荒種茶、上山開荒種樹。短短3年,造林面積由原來的50畝發展到1207畝。開荒造林的黃振芳因此成為有名的“造林大王”,被評為當時寧德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戶。
青山綠水帶來的致富經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造林。35年來,寧德共計植樹造林978.50萬畝。通過實施“江河流域生態林工程”,助推國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級重點治理項目工程等建設,2023年,寧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9.39萬畝,重點流域優良水質、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寧德還以林長制為抓手,開展森林督察案件查處整改“清零”攻堅行動;在福建率先實施森林防火“三網一中心”“以水滅火”試點,在福安市建設無人機巡護省級試點項目……如今,寧德省級森林村莊達184個,“綠盈鄉村”數量占比86.48%。
借綠生金,壯大“錢庫”
在鞏固森林生態屏障功能的同時,寧德借“林”發力,做足“林”文章,通過發展食用菌、中草藥種植、森林康養等生態經濟和林下經濟,寧德市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挖掘新的增長點,“錢庫”日益充實。
“以竹代塑”成為了寧德市經濟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寧德的企業憑借精湛的工藝和優質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這些以竹為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環保、美觀、實用,深受歐美、東南亞采購商的青睞。訂單源源不斷,產品遠銷海外,為寧德市創造了豐厚的外匯收入。
在中國傳統蒸籠手工藝傳承基地——寧德蕉城區虎貝鎮黃家村,隨處可見家庭式蒸籠作坊。黃家蒸籠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能讓蒸出來的米飯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餿。小小的蒸籠,雖看起來不起眼,但已成為黃家村致富的一個品牌。
近年來,黃家村積極創新傳統工藝,研發出具有易熟保溫、透氣不餿、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等優點的蒸籠,開創環保竹木蒸籠、餐具等系列新產品,使黃家蒸籠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從業人員2萬余人,2023年產值達到1.8億元。
不僅如此,寧德市還積極打造“一縣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各縣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林下產業。
“基地內種植的均為藥食同源中藥材,這片山頭今年剛種植了30畝黃精,其余主要種植天麻。”在柘榮縣楮坪鄉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基地內年初剛剛種下的黃精苗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鄭伏燦一邊給這些黃精施有機肥,一邊告訴記者,一年種天麻100多畝,一畝能挖出新鮮天麻3000斤左右,今年新鮮天麻的價格每斤18元至23元,收益可觀。這充分證明了林下空間資源種植林下中藥材,既能有效提高中藥材品質,又能保護耕地,促進林木生長。
林下經濟正逐漸成為寧德鄉村振興新的增長極。近年來,寧德著力構建“一縣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其中,柘榮縣依托黃精、天麻、靈芝等林藥種植優勢,打造產業鏈,發展勢頭強勁;屏南縣成為福建最大的山蒼子種植基地;福鼎黃梔子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近八成;蕉城蜂蜜、古田馬蹄筍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據統計,寧德林下經濟經營總面積達120.99萬畝,產值41.54億元。
嘗到林下經濟的甜頭后,寧德通過挖掘森林文化,推動林業與地方特色文化發展深度融合。一方面深挖“三庫+碳庫”的內涵和價值,建設完成黃振芳家庭林場“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暨全國首座“森林黨校”;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興起,不僅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還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快發展森林康養、山地運動等多類型森林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為農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向林要糧,充實“糧庫”
寧德號稱“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稀少、土地貧瘠。如何解決糧食問題,寧德的答案是向森林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
作為福建重點油茶產區之一,寧德油茶栽培歷史悠久,福安市范坑鄉墩頭村曾創下產油5.67萬斤、平均畝產油21.75公斤、大面積單產全國之最的紀錄。
記者驅車來到范坑鄉墩頭村,村莊所在區域均為山丘地貌,家家戶戶都種植油茶樹,現有油茶林4860畝。在該村設立的“綠色油庫紀念館”里,展覽陳列著油茶護膚品、保健品等衍生產品,范坑鄉黨委書記林萬堂告訴記者。
寧德市科技特派員、福安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陳長義說,油茶是福安市特色、優勢林產業之一,種植面積長期位居福建前列。
近年來,福安市堅持油茶產業“以二促一帶三”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油茶全產業鏈協調發展。2022年、2023年,當地完成油茶低產林改造9892畝、新造油茶林3206畝。產業發展得好,全靠產業“鏈”得牢。當前,寧德以油茶種植為突破口,向精深加工不斷拓展,力求把渾身是寶的油茶“吃干榨凈”。
寧德還立足竹業資源豐富優勢,優化培育毛竹、綠竹特色資源,最大限度釋放產業附加值,壯大、做深“一根竹”;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強竹林保護修復,壯大豐產竹林基地等8條有力措施,為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尋筍、掘土、斷根……一早,古田縣黃田鎮黃田村村民張宗訪便挑著一擔滿滿的馬蹄筍下山。這段時間,他每天都能采收幾百斤鮮筍,多的時候一天能采上千斤。“現在每斤鮮筍的收購價是5.5元,算下來一天就有1000多元的收入。”老張說,他們一家去年僅靠采筍就收入10多萬元。
福建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充實“錢庫”、做大“糧庫”,福建將進一步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計劃新增林下經濟利用面積10萬畝;同時將推進竹業與名特優經濟林工程,組織實施現代竹業重點縣項目10個。
創新探索,“碳庫”增匯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寧德依托森林資源優勢,探索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創新林業特色金融模式的重要探索。
今年5月份,《寧德林業產業經營票證》實施暨“林e貸”簽約儀式在寧德舉行。“黃振芳家庭林場”領到寧德頒發的首張林業產業經營票證,并獲得“林e貸”銀行授信300萬元。
寧德市積極創新碳匯模式。在全國首創《“紅色+碳匯”(縣域)生態產品評估方法學》,壽寧縣“紅色+碳匯”平臺上線,推出首批11644噸凈碳匯交易。推廣“碳匯貸”金融服務,將綠色資源要素、碳排放收益作為現金資產,以融促產,盤活資源要素。
在周寧縣人工造喬木林19號作業區,去年剛種下的杉木和烏桕正茁壯成長。據介紹,這里原來是一座荒山,2022年至2023年,周寧開展開展閩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功能。
林子有了,林下經濟就發展起來了。村委會用村集體的林木資源質押擔保,貸款10萬元用來發展林下中草藥種植、森林旅游等林下經濟。
記者了解到,周寧縣探索建立縣域林業碳匯審核、備案、交易體系,進一步推動實現“不砍樹也致富”的目標;創新推出以碳匯作質押的“鄉村振興·碳匯貸”,為擁有林業資源的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提供專屬金融產品,目前已發放1400多萬元,切實把生態資源量化為林農手里的“真金白銀”。
35年的風雨兼程,35年的砥礪奮進,寧德市在“三庫+碳庫”綠色生態理念的指引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和生態環境的優化。展望未來,寧德市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和創新發展模式,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免責聲明:寧德企業環境信息自主公開網(披露平臺),建設單位、環評機構或技術咨詢服務單位可通過本平臺向社會公眾發布相關環評信息公開、公參公示和全本公開,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及配套文件中的網絡平臺要求。在本平臺公示有關信息和內容,由發布單位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