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宣教
十條舉措優化環評審批,服務經濟穩定增長
發布時間:2022-07-20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我們知道,環評是現在辦企業、建項目的前置條件,環評審批的速度直接影響項目建設的速度。為提升環評效率,日前寧德市生態環境局出臺了十條舉措,以進一步提升環評管理效能,強化項目環評服務保障經濟穩定增長。
記者了解到,十條舉措涵蓋了整個環評的前端、中端和末端程序。
具體為▼
一、堅持“一個窗口對外”
大力推進環評審批網上辦理工作機制。參照工程建設項目營商環境監測指標全省最優值,優化審批流程和壓縮審批時間,提高服務窗口即辦件比例,切實提升審批效率。落實“局長服務日”制度,為建設項目提供從環評文件編制到環評審批的全過程保障,切實便民惠企。
二、保障“三線一單”成果落地
補充更新全市245個分區管控單元具體管控要求。主動指導建設單位運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對照生態環境準入要求,做好項目前期方案論證,優化選址、選線,預防出現觸碰法律底線的“硬傷”。
三、建立重點項目環評管理臺賬
嚴格按照國家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要求,建立的國家、省、市重點項目“三本臺賬”(國家、地方、利用外資等三個層面重大項目臺賬)和環評管理臺賬,摸清各地重點項目底數。堅持一線跟蹤、一線服務,提前介入、靠前服務,做好重點項目環評審批工作。加強與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水利、商務、能源等主管部門溝通協調機制,動態調整、及時更新臺賬,定期跟蹤調度,準確掌握項目基本信息和環評編制及審批進展情況。
四、提供環評審批精準服務
對臺賬內當年開工的重點項目,可為建設單位提供“環評審批服務單”,載明對接聯系人、服務措施等,確保政策傳達到位、責任落實到位、審批服務到位。對需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重大投資項目,指導建設單位及早啟動、加快編制環評文件;需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指導建設單位在建成投產前完成網上備案;依法無需開展環評的,明確告知建設單位。
五、指導優化簡化環評文件編制
指導符合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要求的入園建設項目,簡化政策和規劃符合性分析、選址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論證等,共享園區基礎設施的相關評價內容。指導建設單位共享共用當地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和產業園區的環境監測數據,便利環評文件編制。指導建設單位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內容、格式及編制技術指南,簡化優化編制內容和技術要求。
六、加強企業幫扶指導
加強與重點項目的對接聯系,及時收集企業需要幫扶的環保有關問題,建立企業幫扶工作臺賬。對生態環境影響總體不大、與民生密切相關、社會事業與服務業等部分行業項目,嚴格按照閩環保綜合〔2022〕3號要求,進一步擴大環評豁免或告知承諾制范圍。同時,探索建立環評審批會審制度,提高環評文件審批決策的規范性、科學性。
七、允許暫緩取得排污權
2022年12月31日前新投產的項目,可根據受疫情影響情況,向排污許可證發證部門提出暫緩取得排污權指標,并書面承諾投產后1年內按彼時政策有償取得,經發證部門審核,可先行發放排污許可證、登載信息,企業可投產。未申請暫緩的,繼續按照閩環保綜合〔2022〕3號文件,享受平價出讓、隨買隨辦的優惠政策。
八、加快排污權收儲,保障重點項目總量需求
全面梳理本轄區內可收儲排污權指標,于2022年9月30日前完成收儲工作,做到應收盡收,充實本地排污權儲備庫,保障重點項目的總量需求。
九、推動園區標準化建設
鼓勵縣級工業園區開展園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深入推進工業園區整治、清潔生產審核。支持和引導園區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園區清潔生產水平,助力打造綠色園區,推動園區做大做強。
十、加強環評事中事后監管
各地生態環境部門要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確保環評批復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設施、措施落實到位,污染防治措施在排污許可證中載明。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記者 張文奎
免責聲明:寧德企業環境信息自主公開網(披露平臺),建設單位、環評機構或技術咨詢服務單位可通過本平臺向社會公眾發布相關環評信息公開、公參公示和全本公開,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及配套文件中的網絡平臺要求。在本平臺公示有關信息和內容,由發布單位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